2022年至今,已有24家保险公司及保险资管机构发布增资方案
90亿元增资方案获批,国寿财险的注册资本,将由188亿元增加到278亿元。1月10日,国寿财险1增资方案,获得银保监会批准。
2023年开年后短短十余天,已有三家险资开启“补血”模式。1月3日,爱心人寿注册资本从17亿元增加至20.2亿元。此后,太保产险也在1月9~10日发行不超过规模100亿元、存续期10年的可赎回资本补充债券。
根据不完全统计,2022年至今,已有24家保险公司及保险资管机构发布增资方案。业内人士认为,险资密集补血,直接原因在于迫切提升偿付能力,而这又与2021年底颁布的偿付能力监管新规有关。
国寿财险开年增资90亿股
根据国寿财险披露,此次增资由其两大股东国寿集团、中国人寿现有股权结构共同出资。其中,国寿集团增资54亿元,中国人寿增资36亿元。增资完成后,国寿财险注册资本由188亿元变更为278亿元。增资完成后,国寿财险将成为注册资本最高的产险公司,较第二名人保财险的222.43亿元多出逾50亿元。
国寿财险称,此次增资有助于提高公司承保能力,提升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,推动公司健康持续发展。
数据显示,国寿财险目前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均满足监管线要求,但低于行业平均水平。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中国人寿的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55.58%,低于238.9%的行业平均水平;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92.11%,略低于205.3%的行业平均水平。
业内人士认为,国寿财险近两年来营收端压力较大,此次增资可能有这方面的因素。2022年前三季度,该公司实现保费收入752.98亿元,同比增长9.49%。
国寿财险成立于2006年,是国寿集团核心成员之一,近年来,其保费收入水平长期位居行业前四,但较前三名“优等生”还有一定差距。以2021年为例,人寿财险保费收入为916亿元,仅为“一哥”人保财险4500亿元的保费收入的1/5左右。
近1年24家险资增资
据不完全统计,2022年至今,有24家保险公司及保险资管机构发布的增资方案获批。
中小险企是增资主力。上述披露增资方案的险企,大部分增资前的注册资本不足20亿元。除中邮人寿引入新股东友邦保险、爱心人寿等引入北京新里程外,其余大多由老股东等比例增资,并未引入新股东。
在增资用途上,增资公告中大多提到“提高承保能力”、“提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”。事实上这也与《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(Ⅱ)》(以下简称“偿二代二期工程”)有关。2022年一季度起,“偿二代二期工程”开始落地实施。
业内普遍认为,“偿二代二期工程” 最大的变化,在于让保险公司最低资本与资产负债匹配、流动性、投资风险等挂钩,也对资金运用提出了更高要求。受此影响,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出现下滑。不少险企压力陡增,只能寻求增资。
险企在偿付能力充足率方面的压力,从银保监会披露的数据中可见一斑: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,纳入审议的181家保险公司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12%,平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39.7%,同比分别下降28个百分点、87.6个百分点。
监管力度也在逐渐加大。近期银保监会通报的2022年偿付能力真实性检查发现,浙商财险、安诚财险、人保寿险、友邦人寿等4家保险公司存在的偿付能力数据不真实问题。
东兴证券分析师刘嘉玮认为,2022年保险行业监管政策频繁出台,涉及规范保险公司经营规范、销售行为、理赔管理等多方面。偿二代二期工程于年初落地,对险企的经营和资本充足率等核心指标构成一定压力,监管趋严必将带来阵痛,但长远来看有助于引导行业高质量发展,需要持续重点关注。
12月13日,界面新闻从天眼查获悉,湖州南太湖新区人民法院12月12日发布公告宣布,湖州乾昌酒业有限责任公司(以下简称“乾昌酒业”)破产。 根据公告显示,2020年9月22日,法院根据湖州银行...
证券时报记者 吴家明 最近一段时间,国际金价出现了反弹迹象。不同于此前的“淘金热”,黄金回收业务此时也“火”了。 价格标准不一 “今天的饰品金价是每克404元,回收黄金的价格是当日金价...
上周有报道称,特斯拉(TSLA.US)计划暂停上海工厂的生产,导致该公司市值一度跌破5000亿美元大关,随后该公司股票的抛售加剧。这家电动汽车行业领头羊的股价在过去几个月里直线下跌,自9月底以来已累计...
本报记者 包兴安 为加强金融基础设施统筹监管与建设规划,保障金融体系安全高效运行,推动构建现代中央银行制度,12月14日,中国人民银行发布《金融基础设施监督管理办法(征求意见稿)》(简称《办法...
我的钢铁网 【导语】新冠肺炎持续三年,对国内多个行业造成巨大冲击,对经济影响深远,从而导致居民收入减少,映射到猪肉消费,无论是终端消费能力,还是消费模式均,都发生了转变。下面来了解一下,目前...
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举行。会议要求,明年要坚持稳字当头、稳中求进,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,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,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,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。...